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》案例分析

2019-08-20 15:10

摘自:《新思考网》

一、案例背景:

2005年5月19日,本人听了年轻教师陈学秀老师的一堂历史课----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(一)》。这节课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,主要有1949年的北平政协会议、开国大典、1954年宪法、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民族政策等内容。由于该课内容多、枯燥乏味,高一的学生又缺乏相应的政治常识,陈学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上好这样的一节课难度比较大。

尽管该课的教和学,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几乎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,但是只要选好切入点,师生之间通力合作还是可以完成的。陈学秀老师以开国大典作为切入点,创设情景,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角色扮演,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,教学效果显著。其中,该课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“开国大典”的场景,将课堂还给学生,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历史。

二、案例介绍:

在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(一)》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,陈学秀老师先让学生自愿报名要扮演开国大典中的领袖人物角色,然后给学生提示如何模拟“开国大典”的场景。学生顿时热情高涨,有六个学生(即五个男生和一个女生)踊跃报名上台表演,他们分别扮演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林伯渠、宋庆龄等几位共和国领袖人物。刚上台的学生表情随意,个别学生还推来推去,出现短暂的无序状况。陈学秀老师待学生按顺序站定后,开始读一段提示语(即旁白)。在陈学秀老师舒缓的旁白中,学生的表情也逐之转为严肃,而在严肃中又透着喜悦之情。在角色扮演中,扮演林伯渠的学生郑重宣布:“开国典礼正式开始!”和“请毛主席升国旗”。扮演毛主席的学生以庄重的神情按动升旗的电钮,升起了五星红旗(模拟升旗的动作)。此时,课室里有一个学生扮演肩扛纸制摄像机正在拍摄的记者。升旗鸣礼炮后,扮演毛主席的学生模仿毛主席的声音庄严宣布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!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!”课堂里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学生们欢呼起来,“开国大典”达到高潮。

在角色扮演中,教师是“导演”,学生是“演员”,“导演”如何“说戏”、“演员”如何“入戏”,需要两者通力合作。陈学秀老师敢于运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,这一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也较为贴切;陈学秀老师注意到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义。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欠缺。虽然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很好,但要做到位和有成效,则需要一定的教学指导技能和认真的设计。在这里学生演是演了,他们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,自己没有进入角色。因此,他们所表演的内容,不是基于体验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的历史片段。整个角色扮演缺乏起码的生气,更不要说这等学习方式所要求的“神入”效果了。这主要是陈学秀老师缺乏有效指导,或者说,陈学秀老师还没意识到自己要指导他们和指导什么的问题。这种缺乏明确目的性的教学活动,学生自然无法弄清角色定位,演起来就不够逼真。所以,要达到应有的效果,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和完成,感悟表演对象,领会表演内容,积极参与,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历史。另外,在模拟毛主席升国旗的历史场景时,陈学秀老师忽略了一点,没有运用全班学生齐唱国歌来渲染气氛,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。假如陈学秀老师能领全班学生随伴奏带齐唱国歌,那么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,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。

三、案例分析:

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,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、主动发展,教是为了学,教是为了不教。陈学秀老师对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(一)》这节课的教学,贯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,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本人就该课的教学作一些简要的分析。

首先,从课堂教学角度看,该课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素养、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这些历史学科能力。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,培养这些素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。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曾指出:“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,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,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。”这充分说明历史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的主渠道。陈学秀老师精心选择“开国大典”这部分内容,皆因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。通过少数学生分角色扮演,使全班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历史,激发爱国热情,培养健康的人文素养,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。

其次,从教师角度看,该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,实现“教学相长”。因该课内容繁多,理论性强,学生知识储备不足,教学难度比较大。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据课标、研读课本的基础上,整合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。陈学秀老师选取“开国大典”作为切入点,镇定自若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,课堂活跃而不杂乱,体现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、组织教学的机智以及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。尽管该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但对于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已经算是一堂“优质课”了。

再次,从学生角度看,该课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、角色扮演等能力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在模拟“开国大典”场景时,扮演共和国领袖的学生已融入角色中,没有任何人怯场,都全神贯注地投入角色扮演。尤其是扮演毛主席角色的学生,表情专注,还特意模仿毛主席的湖南口音,赢得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。此外,据陈学秀老师介绍,在课前就有学生向她提议:在模拟“开国大典”的场景中,应增加一个记者角色以增强“历史感”。这个提议很有创意且很符合实际,陈学秀老师采纳了。因此,在模拟“开国大典”的场景中,扮演记者的学生自发的站出来,给这段宝贵的历史拍下珍贵的照片。可见,采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
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:“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(真实情境)中的体验。"陈学秀老师在《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(一)》这节课的教学中,采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,正是将情境和体验结合起来,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,让学生在模拟“开国大典”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、理解历史、感悟历史。同时,通过角色扮演,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实施素质教育。

[参考文献]:

①冯新虹:《高中历史课程: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改进课堂教学》,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》2005年第4期。

②宁裕先等主编:《历史教育方法论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。

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,朱慕菊主编:《走进新课程》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。

④林崇德主编:《发展心理学》,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。